iptables简介

netfilter/iptables(简称为iptables)组成Linux平台下的包过滤防火墙,与大多数的Linux软件一样,这个包过滤防火墙是免费的,它可以代替昂贵的商业防火墙解决方案,完成封包过滤、封包重定向和网络地址转换(NAT)等功能。

iptables基础

规则(rules)其实就是网络管理员预定义的条件,规则一般的定义为“如果数据包头符合这样的条件,就这样处理这个数据包”。规则存储在内核空间的信息包过滤表中,这些规则分别指定了源地址、目的地址、传输协议(如TCP、UDP、ICMP)和服务类型(如HTTP、FTP和SMTP)等。当数据包与规则匹配时,iptables就根据规则所定义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数据包,如放行(accept)、拒绝(reject)和丢弃(drop)等。配置防火墙的主要工作就是添加、修改和删除这些规则。

iptables和netfilter的关系:

这是第一个要说的地方,Iptables和netfilter的关系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搞不清的问题。很多的知道iptables却不知道netfilter。其实iptables只是Linux防火墙的管理工具而已,位于/sbin/iptables。真正实现防火墙功能的是netfilter,它是Linux内核中实现包过滤的内部结构。

netfilter一共在内核空间中选择了5个位置,

  1. 内核空间中:从一个网络接口进来,到另一个网络接口去的

  2. 数据包从内核流入用户空间的

  3. 数据包从用户空间流出的

  4. 进入/离开本机的外网接口

  5. 进入/离开本机的内网接口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前三个位置已经基本上能将路径彻底封锁了,但是为什么已经在进出的口设置了关卡之后还要在内部卡呢? 由于数据包尚未进行路由决策,还不知道数据要走向哪里,所以在进出口是没办法实现数据过滤的。所以要在内核空间里设置转发的关卡,进入用户空间的关卡,从用户空间出去的关卡。那么,既然他们没什么用,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放置他们呢?因为我们在做NAT和DNAT的时候,目标地址转换必须在路由之前转换。所以我们必须在外网而后内网的接口处进行设置关卡。

这五个位置也被称为五个钩子函数(hook functions),也叫五个规则链。

  1. PREROUTING (路由前)

  2. INPUT (数据包流入口)

  3. FORWARD (转发关卡)

  4. OUTPUT(数据包出口)

  5. POSTROUTING(路由后)

这是NetFilter规定的五个规则链,任何一个数据包,只要经过本机,必将经过这五个链中的其中一个链。

iptables传输数据包的过程

  1. 当一个数据包进入网卡时,它首先进入PREROUTING链,内核根据数据包目的IP判断是否需要转送出去。

  2. 如果数据包就是进入本机的,它就会沿着图向下移动,到达INPUT链。数据包到了INPUT链后,任何进程都会收到它。本机上运行的程序可以发送数据包,这些数据包会经过OUTPUT链,然后到达POSTROUTING链输出。

  3. 如果数据包是要转发出去的,且内核允许转发,数据包就会如图所示向右移动,经过FORWARD链,然后到达POSTROUTING链输出。

SNAT和DNAT的实现

由于我们现在IP地址十分紧俏,已经分配完了,这就导致我们必须要进行地址转换,来节约我们仅剩的一点IP资源。那么通过iptables如何实现NAT的地址转换呢?

SNAT基于原地址的转换

基于原地址的转换一般用在我们的许多内网用户通过一个外网的口上网的时候,这时我们将我们内网的地址转换为一个外网的IP,我们就可以实现连接其他外网IP的功能。

所以我们在iptables中就要定义到底如何转换:

定义的样式:

比如我们现在要将所有192.168.10.0网段的IP在经过的时候全都转换成172.16.100.1这个假设出来的外网地址:

iptables -t nat -A POSTROUTING -s 192.168.10.0/24 -j SNAT --to-source 172.16.100.1

这样,只要是来自本地网络的试图通过网卡访问网络的,都会被统统转换成172.16.100.1这个IP.

那么,如果172.16.100.1不是固定的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使用联通或者电信上网的时候,一般它都会在每次你开机的时候随机生成一个外网的IP,意思就是外网地址是动态变换的。这时我们就要将外网地址换成 MASQUERADE(动态伪装):它可以实现自动寻找到外网地址,而自动将其改为正确的外网地址。所以,我们就需要这样设置:

iptables -t nat -A POSTROUTING -s 192.168.10.0/24 -j MASQUERADE

这里要注意:地址伪装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方。

DNAT目标地址转换

对于目标地址转换,数据流向是从外向内的,外面的是客户端,里面的是服务器端通过目标地址转换,我们可以让外面的ip通过我们对外的外网ip来访问我们服务器不同的服务器,而我们的服务却放在内网服务器的不同的服务器上。

如何做目标地址转换呢?

iptables -t nat -A PREROUTING -d 192.168.10.18 -p tcp --dport 80 -j DNAT --todestination 172.16.100.2

目标地址转换要做在到达网卡之前进行转换,所以要做在PREROUTING这个位置上

iptables的规则表和链:

表(tables)提供特定的功能,iptables内置了4个表,即filter表、nat表、mangle表和raw表,分别用于实现包过滤,网络地址转换、包重构(修改)和数据跟踪处理。

链(chains)是数据包传播的路径,每一条链其实就是众多规则中的一个检查清单,每一条链中可以有一条或数条规则。当一个数据包到达一个链时,iptables就会从链中第一条规则开始检查,看该数据包是否满足规则所定义的条件。如果满足,系统就会根据该条规则所定义的方法处理该数据包;否则iptables将继续检查下一条规则,如果该数据包不符合链中任一条规则,iptables就会根据该链预先定义的默认策略来处理数据包。

Iptables采用“表”和“链”的分层结构。在REHL4中是三张表五个链。现在REHL5成了四张表五个链了,不过多出来的那个表用的也不太多,所以基本还是和以前一样。下面罗列一下这四张表和五个链。注意一定要明白这些表和链的关系及作用。

规则表:

为了让功能交替工作,我们制定出了“表”这个定义,来定义、区分各种不同的工作功能和处理方式。

(1)RAW表

只使用在PREROUTING链和OUTPUT链上,因为优先级最高,从而可以对收到的数据包在连接跟踪前进行处理。一但用户使用了RAW表,在 某个链上,RAW表处理完后,将跳过NAT表和 ip_conntrack处理,即不再做地址转换和数据包的链接跟踪处理了.

(2)filter表

主要用于过滤数据包,该表根据系统管理员预定义的一组规则过滤符合条件的数据包。对于防火墙而言,主要利用在filter表中指定的规则来实现对数据包的过滤。Filter表是默认的表,如果没有指定哪个表,iptables 就默认使用filter表来执行所有命令,filter表包含了INPUT链(处理进入的数据包),RORWARD链(处理转发的数据包),OUTPUT链(处理本地生成的数据包)在filter表中只能允许对数据包进行接受,丢弃的操作,而无法对数据包进行更改

(3)nat表

主要用于网络地址转换NAT,该表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NAT 工作,iptables就是使用该表实现共享上网的,NAT表包含了PREROUTING链(修改即将到来的数据包),POSTROUTING链(修改即将出去的数据包),OUTPUT链(修改路由之前本地生成的数据包)

(4)mangle表

主要用于对指定数据包进行更改,在内核版本2.4.18 后的linux版本中该表包含的链为:INPUT链(处理进入的数据包),RORWARD链(处理转发的数据包),OUTPUT链(处理本地生成的数据包)POSTROUTING链(修改即将出去的数据包),PREROUTING链(修改即将到来的数据包)

规则链:

  1. INPUT——进来的数据包应用此规则链中的策略

  2. OUTPUT——外出的数据包应用此规则链中的策略

  3. FORWARD——转发数据包时应用此规则链中的策略

  4. PREROUTING——对数据包作路由选择前应用此链中的规则

    (记住!所有的数据包进来的时侯都先由这个链处理)

  5. POSTROUTING——对数据包作路由选择后应用此链中的规则

    (所有的数据包出来的时侯都最后由这个链处理)

规则表之间的优先顺序:

Raw——mangle——nat——filter

规则链之间的优先顺序(分三种情况):

  1. 入站数据流向

    从外界到达防火墙的数据包,先被PREROUTING规则链处理(是否修改数据包地址等),之后会进行路由选择(判断该数据包应该发往何处),如果数据包的目标主机是防火墙本机(比如说Internet用户访问防火墙主机中的web服务器的数据包),那么内核将其传给INPUT链进行处理(决定是否允许通过等),通过以后再交给系统上层的应用程序(比如Apache服务器)进行响应。

  2. 转发数据流向

    来自外界的数据包到达防火墙后,首先被PREROUTING规则链处理,之后会进行路由选择,如果数据包的目标地址是其它外部地址(比如局域网用户通过网关访问QQ站点的数据包),则内核将其传递给FORWARD链进行处理(是否转发或拦截),然后再交给POSTROUTING规则链(是否修改数据包的地址等)进行处理。

  3. 出站数据流向

    防火墙本机向外部地址发送的数据包(比如在防火墙主机中测试公网DNS服务器时),首先被OUTPUT规则链处理,之后进行路由选择,然后传递给POSTROUTING规则链(是否修改数据包的地址等)进行处理。

转载:

http://www.cnblogs.com/ggjucheng/archive/2012/08/19/2646466.html

http://blog.csdn.net/reyleon/article/details/12976341